户外运动 冰雪来袭 上“真快乐”APP 5折购好物
不过,对于这个普遍的观点,中国人民大学何光沪教授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
在体现情和理的基础上,丧礼还具备政治上的意义和本体上的内涵:孟子说:养生丧死而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及将葬,食一蒸肫,饮二斗酒,然后临诀,直言穷矣,举声一号,因又吐血数升。
(《礼记·杂记下》)食粥是丧礼的礼制,不管是庶人还是天子都要遵循。故为父斩衰三年,以恩制者也。如果说,有人认为丧礼没有什么用而想废除,这肯定是不可以的。礼不是拘泥于外在的形式,而是由内心发出来,扩充到社会国家,把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人放在仁的大系统之内。在这种情形之下,喝些粥充饥成为必需。
从实用的角度来讲,丧礼制度从人类的感情出发,情感的表达是根本,同时设置了合理的方式、方法和程序,符合时代和社会现实生活需要。既不能过度悲伤,也不能无度地办理丧事。故有血气之属者,莫知于人,故人于其亲也,至死不穷。
其次是对于孝子即死者亲属的尊重和关怀。《礼记》中丧礼制度对逝者亲属的关怀是细致而周到的,这也是丧礼产生的根本原因,也是最为复杂最受重视的原因。总体来说,就是弘扬了人道精神:丧有四制,变而从宜,取之四时也。子路曰:吾闻诸夫子:丧礼,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,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。
袒、括发,去饰之甚也。(《礼记·问丧》)是故,孝子之事亲也,有三道焉:生则养,没则丧,丧毕则祭。
以饭含的仪式来舒解悲痛的情绪。视不明,听不聪,行不正,不知哀,君子病之。《礼记》中说:丧礼,哀戚之至也。逝者已逝,亲属的身心健康才是更需要关心的,安抚和照顾孝子也就格外重要。
复,尽爱之道也,有祷祠之心焉。表达哀伤情绪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哭、辟踊、袒、括发、去饰等动作和行为:辟踊,哀之至也。(《礼记·王制》)又说:礼者,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。孝子亲死,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挽回亲人的生命。
及将葬,食一蒸肫,饮二斗酒,然后临诀,直言穷矣,举声一号,因又吐血数升。既不能过度悲伤,也不能无度地办理丧事。
(《礼记·丧服四制》)丧礼有四个根本原则:恩就是仁,从内在的感情发展出来。(《礼记·乐记》)又说: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。
(《礼记·坊记》)又说: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,壹使足以成文理,则释之矣。《论语》和《礼记》对此看法是完全相同的。从《礼记》的内容来看,丧礼的礼仪制度并没有被完整而详细地记载下来,因为《礼记》只是对礼的一个解释和补充,并不是礼本身,所以也没有详细记载丧礼的程序,但是对于丧礼的精神内涵表达得很清楚。丧礼既关注了对逝者哀伤之情的顺畅表达,也保障了哀伤之情的表达处于合理范围之内。从实用的角度来讲,丧礼制度从人类的感情出发,情感的表达是根本,同时设置了合理的方式、方法和程序,符合时代和社会现实生活需要。祭礼,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,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。
资于事父以事君,而敬同,贵贵尊尊,义之大者也。 在《礼记》文本里,丧礼和祭礼是谈得最多的,而两者之中,又以谈丧礼的篇目和内容居多。
望反诸幽,求诸鬼神之道也。……丧祭之礼废,则臣子之恩薄,而倍死忘生者众矣。
所以丧礼的根本原则就是仁义礼智,这就是儒家的人道精神。70岁以上的老人是可以不遵循的,病人也可以破例,这就是丧礼中的理,具备灵活性。
) 进入专题: 《礼记》 丧礼 。理就是义,体现了对人的道义和尊重。小者至于燕雀,犹有啁噍之顷焉,然后乃能去之。可以通过思考父母亲人对于孝子的期待,即希望子女健康快乐的角度,来舒解悲伤的心情。
对于这两种极端,就需要制定制度来规范。(《礼记·三年问》)天地之间的生物,凡是有血气有知觉的动物,没有不知道爱惜自己的同类的。
(《礼记·丧服四制》)礼的根本和基础在于天地的规律,效法四时的变化,根据阴阳的原则,顺从人的情感而来的。表现为不舍得亲人死,甚至不相信亲人已死:孝子亲死,悲哀志懑,故匍匐而哭之,若将复生然,安可得夺而敛之也。
即使不想吃也不能饿着,当然也不能大吃大喝,否则就是违反了礼制,要受到批评甚至惩罚。(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)在治理国家上,保障让老百姓人人过好,一辈子没有遗憾,这就是很好的政治。
(《论语·子张》)完成了表达哀伤之情和对于逝者的尊重之义之后,到此为止,不要再无休止地悲伤思念下去了。(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乡村儒学研究院研究员。訾之者,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。等到三日之后才入殓,在三日之后,才确定死亡,也才正式宣布死亡。
因为丧礼体现了仁义道德,体现了对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,体现了人性的关怀。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孔子曰:‘凡民有丧,匍匐救之。
以磕头的方式来表达悲痛的情绪。(《礼记·檀弓下》)又说:丧食虽恶必充饥,饥而废事,非礼也。
比如70岁以上的人是可以喝酒吃肉的,其他的人能喝些粥。(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)孔子曰:无服之丧,内恕孔悲。